Skip to main content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View all authors

情感分析在客户反馈中的应用实践

· 9 min read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
"客户的声音是产品改进的指南针。但当声音太多时,我们需要一个情感分析的罗盘来指引方向。" —— 2018年初,在广联达分析海量用户反馈时的感悟

背景:从“听到”到“听懂”

在广联达,我们每年都会收到数以万计的用户反馈,这些反馈来自论坛、工单、客服聊天记录等多种渠道。每一条反馈都是宝贵的财富,但如何从这片数据的海洋中快速、准确地提炼出有效信息,识别出用户的真实情绪和核心诉求,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
  • 问题识别:哪些功能是用户抱怨最多的?
  • 风险预警:哪些用户有流失风险?
  • 机会发现:哪些建议蕴含着下一个明星功能?

情感分析(Sentiment Analysis),或称意见挖掘(Opinion Mining),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技术。它旨在自动识别和提取文本中的主观信息,判断其情感倾向(正面、负面、中性)。

这篇博客将带你走过从传统方法到深度学习的情感分析实践之旅。

文本匹配与相似度计算的深度解析

· 12 min read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
"在信息的海洋中,找到相似的文本就像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知己。这不仅需要技巧,更需要对语言深层次的理解。" —— 2017年在广联达优化智能客服系统时的思考

开篇:文本匹配的无处不在

从搜索引擎到推荐系统,从智能客服到论文查重,文本匹配与相似度计算是NLP领域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技术之一。在广联达设计智能客服系统时,我面临的核心挑战就是:如何让机器准确判断用户问题与知识库中哪个问题最相似?

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充满了挑战:

  • 同义词问题电脑 vs 计算机
  • 语序问题A和B vs B和A
  • 句法结构问题我把书给他 vs 他把书给我
  • 深层语义问题苹果手机多少钱 vs iPhone价格

这篇博客将带你深入探索文本匹配技术的演进,从传统方法到深度学习模型。

NLP在智能客服中的设计与实现

· 21 min read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
"让机器理解人类语言,不仅仅是技术挑战,更是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方式的艺术。" —— 2017年在广联达设计智能客服系统时的深刻感悟

开篇:智能客服的挑战

2017年加入广联达后,我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就是为建筑行业设计一套智能客服系统。与通用的聊天机器人不同,建筑行业的客服有其独特性:

  • 专业术语复杂:钢筋、混凝土、造价、工程量等专业概念
  • 问题描述多样: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十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
  • 上下文依赖强:用户问题往往需要结合之前的对话历史
  • 准确性要求高:错误的建议可能导致工程事故

这些挑战促使我深入思考:如何让机器真正"理解"人类在建筑领域的表达?

降维技术探索:SVD与PCA的数学之美

· 12 min read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
"在高维的数据世界中,我们常常迷失方向。但是,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,让我们能够在保持数据本质的同时,降低复杂性。" —— 2016年春天,在老虎致远处理图像数据时的感悟

引子:维度的诅咒

还记得第一次遇到"维度诅咒"时的困惑吗?那是在老虎致远的第三年,我们需要处理一批用户行为数据。每个用户有超过500个特征,包括浏览历史、购买偏好、时间模式等等。

问题来了:

  • 🤯 存储空间爆炸:500维数据让我们的存储成本飙升
  • 🐌 计算效率低下:算法运行时间从分钟级别上升到小时级别
  • 📊 可视化不可能:人类无法理解500维空间中的数据分布

这时候,降维技术成了我们的救星。

支持向量机:寻找最优决策边界的艺术

· 22 min read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
"在机器学习的众多算法中,支持向量机就像一位精密的几何学家,总是能找到分离数据的最优边界。" —— 2016年在老虎致远深入研究SVM时的感悟

开篇:一个分类问题的思考

想象你是一位城市规划师,需要在两个敌对社区之间建造一条隔离带。你的目标是:

  1. 完全分离两个社区
  2. 隔离带尽可能宽,以减少冲突
  3. 对未来扩张有良好的泛化能力

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,恰好就是支持向量机(SVM)要解决的核心问题:在高维空间中找到最优的分类超平面。

模型评估指标:ROC曲线背后的统计学原理

· 18 min read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
"没有测量就没有改进。在机器学习的世界里,如何评估模型的好坏,是比算法本身更重要的问题。" —— 2015年在老虎致远做模型评估时的深刻体会

开篇:一个医疗诊断的故事

想象你是一名医生,面前有两台不同的癌症检测设备:

  • 设备A:总是说"有癌症",准确率70%
  • 设备B:很少说"有癌症",但说了就对,准确率95%

哪个更好?单看准确率,设备B似乎更优秀。但如果癌症患者只占总人群的1%,设备A可能会漏掉所有的癌症患者,而设备B虽然准确率高,但可能错过了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在不平衡数据集中,单一的评估指标往往会误导我们

聚类算法的奇妙之旅:从K-means到层次聚类

· 7 min read
郭流芳
资深算法工程师

在老虎致远工作的第二年,我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如何将海量的用户数据进行自动分组?这引发了我对聚类算法的深入探索。

故事的开始:为什么需要聚类?

想象一下,你是一家咖啡店的老板,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顾客光顾。你发现有些顾客总是点拿铁,有些偏爱美式,还有些钟情于卡布奇诺。如果你能将这些顾客按照喜好自动分组,就能提供更精准的推荐服务。

这就是**聚类(Clustering)**要解决的问题:在没有标签的情况下,自动发现数据中的内在结构和模式。